您的位置:
ido社区-ido.3mt.com.cn
→
社会经济
→
社会事件
XML
中国“申遗”之路走过30年,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图)
发贴人:
59.36.2.*
发贴时间:
2018-1-11
【
复制本帖地址
】
[
必看
]
顾绍骅编辑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一 续一(图)
(2018-01-11)
到中国变“推特控”:一天发31条,还附小视频(图)
(2018-01-10)
原标题:释放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精神(深聚焦)
王 珏 牛幸佳
从1987年
中国
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
世界
遗产名录算起,
中国
的“
申遗
”之路已经走过30年。
顾绍骅编辑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一(图)
(2018-01-10)
为“红土泥塑”申遗的十年回顾 作者“碧水红莲”
(2018-01-05)
任何事情都要去联合国申遗,是最最愚蠢和错误的
(2017-11-15)
你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平行空间吗
(2018-01-10)
《巫医鬼蛊》限时火爆连载,带你了解蛊的神秘世界
(2018-01-1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别再懵懂活着,世界真实游戏规则 转载
(2018-01-09)
单身二十多年的大龄男青年玄学之路和灵异经历
(2018-01-10)
适者生存之路 斌驰告诉你质量和售后是关键 转载(图)
(2018-01-09)
寻找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教育之路
(2017-12-18)
《国***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2017-12-26)
保护和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17-11-28)
不只是故宫颐和园 中国1/5世界遗产出自这个家族(图)
(2017-12-16)
30年里,
中国
的
世界
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遗产类型不断丰富,保护经验不断积累
如何更好地保护
世界
遗产?如何让
世界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
世界
文化遗产30周年纪念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就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话交流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保护:预防性保护,不是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
1987年12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
世界
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等6项被列入
世界
遗产名录30年后的今天,
中国
已拥有
世界
遗产52项,其中
世界
文化遗产36项,
世界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世界
自然遗产12项,
世界
遗产总数位居
世界
第二位在
世界
文化遗产领域,如何更好保护和,受到各方关注在
中国
世界
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上,不少专家和学者说,当前,文化遗产亟须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建筑大师梁思成曾提出“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建筑修缮原则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预防性保护,就是在保持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遗产的加固、修缮以及日常养护等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预防性保护看似没有保护,实则保护得当,依靠小的投入和持久坚持来获得长久收益“以长城保护为例,其模式就是以坚持预防性保护、日常养护为主,同时尽量减少工程干预,避免过度干预对于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重点消除或缓解安全隐患,按照最小干预原则进行加固、修缮”宋新潮说
预防性保护,不是为文化遗产搭建“温室”,实施“隔离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相反,预防性保护是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将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专家们指出,目前,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仍然存在情感上的距离,还不能从文化遗产中获取充分的体验与撞击心灵的感动
中国
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馆员张依萌强调,文化遗产的利用不是简单地圈地收门票,必须丰富文化遗产的利用形式,既要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
世界
,使文化遗产真正为大众带来意义、带来价值
宋新潮指出,构建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处的关键是坚持全新的开放模式,即坚持保护第一、因地制宜、适度开放的原则改变以往简单的开放模式,将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建筑细节、历史遗迹等都纳入范围,要采取陈列、数字等多种开放手段同时,保护文化遗产也要融入人们当下的生活要探索、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开放模式,使人们从保护中获益,激励***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人的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对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论坛上,不少专家也指出,在文化遗产的方面,人才储备还不足
人才是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赵鹏指出,“人的问题”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首要困惑与挑战“我们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完善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及时解决人才流失、人去艺亡以及人员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能力”王旭东建议,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力量,还应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守望文化遗产的态势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也需要多种形式的教育普及王旭东认为,文化遗产普及教育不仅可以依靠遗产实体进行,还可以借助科技,通过数字资源、数字模式对游客进行普及教育同时,也应积极组织宣传活动,通过艺术展览、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形式,使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
提高文化遗产能力,实现文化遗产多元化,还需要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媒介王旭东提议,新时代文化遗产的需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携手各类媒体平台传播文化遗产知识,还要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和文化弘扬除此以外,应增加文化遗产方式的趣味性,将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进行生动呈现当然,探索人们喜闻乐见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取悦,而是在文化传播与公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合作:加强协同与交流,共同守护“精神宝藏”
文化遗产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交汇点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很多项目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名片
目前,
中国
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是文化遗产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濒危文化遗产国际保护基金、亚太地区
世界
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等的设立,也成为我国与国际组织合作日益密切的有力见证此外,
中国
海外
中国
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多次举办文化遗产主题活动,拓宽了文化遗产对外与传播的渠道
张依萌认为,虽然各国文化存在差异,但
世界
基本认知的相容相通是各国交流合作的基础“无论是古罗马还是古代
中国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与对方产生联系的强烈愿望既然我们有这个愿望、有这个要求、有这个能力,那就要加强合作、加强交流,共同守护这份精神宝藏”
“我们要打开大门,共享资源,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把文化遗产放在不同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去研究”王旭东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希望成为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最具活力的研究实体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与交流平台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大力推动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为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1日 17 版)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中国“申遗”之路走过30年,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图)》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1801/show4268587c32p1.html
上一贴:
创新重奖有价值的方案,,推动互联网更加智慧的步伐
下一贴:
女子阻碍高铁关门发车引热议,高铁安全容不得管理松懈
科技IT
IT世界
数码生活
通信网络
汽车时代
生活娱乐
体育焦点
娱乐八卦
开心爆笑
旅游美景
健康综合
房产装修
社区文学
鬼话恐怖
网络文学
史料杂话
长篇嚼字
情感男女
星座情感
情感世界
男人女人
动漫空间
动漫发烧
游戏发烧
影视发烧
音乐发烧
摄影贴图
贴图空间
摄影空间
社会经济
中国加油
股票经济
新知文化
社会事件
>>
查看全部发言
[
本主题共有帖数
0
篇
]
中国“申遗”之路走过30年,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图)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
字数
0
游客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us@thethirdmedia.com